十年新起點:西部開發拉動內需
[2015-12-22 16:23:18]詳細說明:
8月20日,國務院召開會議,原則通過《關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稱意見)。
《意見》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充分發揮西部地區在擴大內需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發展,深化改革開放,構建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
中國自1999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至今已10年。《意見》恰在這“十年”節點出臺。
西部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幅員面積占全國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口則占到全國28.8%,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
“除了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為新增內容外,其余條款沿續了西部大開發的一貫政策,但具體內容上出現一些重要新提法。”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開發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世慶認為。
解讀五條內容
《意見》在第二條提出,構建和完善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全新的提法。”劉世慶說。
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十年來,國家安排了大量國債資金,以及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西部地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效果非常明顯,但西部基礎設施仍然欠債很多。”
劉世慶認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現了國家從戰略眼光出發,以更多投入,先行建設,適當超前的意圖,對加快西部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個新要求,是對于西部發展產業的新定位。如何支持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從而具備自我“造血”功能,是政界和學界焦點話題。
此次《意見》第三條提出,推進工業優化升級,積極發展技術引領型產業,優化發展資源利用型產業,特別要推進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落實節能減排和防止重復建設。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重點發展旅游、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文化、會展、創意、服務外包和地方金融業。
劉世慶稱,“積極發展技術引領型產業,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在產業上,服務外包和地方金融業,都是首次提及,非常值得關注”。
另外,西部省市呼吁多次的“抓緊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具體政策,引導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有序轉移”和“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稅改革。開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也在《意見》中被采納。
“‘十二五’規劃制定在即,《意見》的出臺,無疑會對后續政策制定起到引領作用,而西部地區也將面臨新一輪發展機遇。”重慶市社科院區域所所長李勇說。
從資源導向轉為技術、市場導向
《意見》提出,西部地區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是擴大內需的重要發展區域,“全面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要把西部大開發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同時,“財政轉移支付和擴大內需新增投資要繼續向西部傾斜,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但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
1999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著手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戰略。十年來,西部地區經濟狀況取得較大改觀。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條件,東西部的差距仍在擴大。
劉世慶表示,加快西部地區的開發時機已經成熟,一是東部地區經過一個時期的快速發展,面臨著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壓力,許多領域產品出現剩余,需要尋求更廣闊的市場。二是建國以來國家在西部地區有計劃地布局和建設了大批能源和工業項目,為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李勇認為,提高發展質量是國家對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要求,比如從過去單純經濟增長更強調全面促進社會發展,從增強經濟實力更強調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質量,從資源導向型轉變為技術、市場導向型。
- 上一篇:遼寧欲建煤儲基地或與中國神華合作
- 下一篇:正確認識當今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的十大態勢